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 着力构建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时间:2020-11-09 15:57:03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大势、着眼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如何以新发展格局重塑经济新优势、推动新发展,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回答的重大课题。
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
以辩证思维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是制定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前提。在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宗礼看来,既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挑战,也要深刻认识其中蕴含的机遇。这种变化为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加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良好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主任李晓华进一步阐述,首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具有颠覆性特征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加速了传统产业升级;其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响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迈上了新台阶;再次,中国经济成功抵御了各种冲击,不断扩大的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经济发展的强势复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激发国内需求与创新的新优势。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为付建议,应对国内外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必须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弹性,建设风险预警、防范和应对体系,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经济安全稳定。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看来,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这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战略举措。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依靠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一些挑战,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这也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使我们具有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条件。中国庞大的内需本身就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转变,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发展阶段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准指导,贵州财经大学校长赵普表示,我们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深化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认识和思考,产出更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智慧和方案,切实提高服务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看来,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方面亟须改进。我们要坚持思想、政策和制度的统一性,强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点突破能力。要充分发挥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当前制约新发展格局形成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衡,包括供给与需求失衡、产业链和创新链失衡等。对此,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建议,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解决供需矛盾。要发挥制度优势,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要强化政策创新与协同,培育公平竞争环境,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畅通市场体系和供求循环。
从高质量发展到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实际上是要构建内外循环相结合的新体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要在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要进一步借助工业化进程中的规模经济扩张和专用性技术积累,发展自身有别于高收入经济体的创新优势。要坚持党中央提出的要素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化改革形成区域市场。此外,在“十四五”期间要特别强调区域整合和区域一体化,这有利于通过经济联系打破行政边界,构建区域市场,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通过这种市场要素的流动,既能够培育出我们的优势产业,也能够让产业链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实现深度拓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栾永玉提出,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塑造新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打好扩大内需“组合拳”,以扩大消费为出发点,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服务民生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内需潜力。要将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战略要点,催生新动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要将深化改革作为战略重点,激发新活力,抓好关键性基础性改革,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主动融入全球经济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掌控力,从而减轻外部环境变化冲击的有效举措。李晓华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打通社会生产的堵点,连接社会生产的断点,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首先,要强化科技创新,既要补齐我国产业基础领域的科技短板,又要重视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和保持领先。其次,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体制的各自优势,加快推进我国关键短板领域的产业化,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在保持我国产业传统优势的同时,塑造新的综合优势,不断向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攀升。
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未来发展之路。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形成劳动力要素集聚效应,破除技术要素转化瓶颈,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作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