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推荐:武汉大学9项科技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来源:武汉大学
- 时间:2023-06-26 11:10:18
(相关资料图)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1、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决定,武汉大学主持完成的6项科技成果获奖,涵盖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种。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另外,参与完成的3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分别为水利水电学院槐文信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含植物河道动力分区理论及物质输移机制”、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何军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后摩尔二维半导体电子器件基础研究”。 槐文信教授团队的项目面向河流生态治理保护的重大理论需求,针对含植物河道水动力特性及物质输移机制科学难题,在系统解析水-植物复合界面流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植被边界表征方法,建立了含植物河道动力分区理论,构建了含植物河道复杂流动水动力特性表征与模拟的理论框架。研究植物-水流交互作用下的动态阻力确定方法,建立了含植物河道的阻力系数模型,攻克了传统水力学无法准确计算植被阻力的难题。探索植物作用对物质输移的驱动机制,建立了含植物河道的纵向、横向混合系数模型,奠定了含植物河道环境水力学理论基础。成果为河湖生态复苏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 何军教授团队的项目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物性调控及其电子、光电器件开展系统研究。针对后摩尔二维电子器件电接触面临的费米钉扎效应,项目组阐明了费米钉扎与肖特基-莫特定律在电极接触中的权重,创新地发展了单原子隧穿层技术,大大降低了接触电阻,实现了欧姆接触。二维材料的表面原子几乎完全裸露,其环境稳定性是器件实际应用的重要前提。以稳定性方面最具代表性的黑磷为例,创新性通过“阳离子–π键”超分子相互作用,实现了黑磷的超强稳定性。在保证二维材料稳定性及其欧姆接触的基础上,发展了通用的异质结键合技术,构筑了高性能红外探测和存储器件,初步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 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为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徐箭教授主持的项目“新型电力系统直控式负荷多层级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该项目面向新能源消纳的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具备精准快速响应能力的直控式负荷调节潜力高效利用问题开展研究,对集中式的蓄热型工业负荷、分布式的配电网馈线负荷两种典型场景下的负荷直控技术进行了攻关,突破了直控式负荷多层级协同调控关键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频率控制、新能源功率波动平抑及地区稳控中,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和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已在多个电网中成功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为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张小红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星地一体化精密单点定位关键技术及国产化装备研制”。该项目面向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和北斗系统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攻克了精密单点定位非差整数解理论难题,突破了PPP-RTK快速初始化方法、实时轨道与钟差确定等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自主创新的星地一体化精密单点定位技术体系,研制了自主可控的服务系统及国产化终端装备,革新了卫星精密定位作业模式,提升了我国北斗广域精密定位能力和应用水平。成果不仅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而且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分别为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华意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面向泛在时空大数据的实时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动力与机械学院龙新平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射流泵空化流动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应用”。 吴华意教授团队的项目建立了多维动态实时地理信息集成表达模型,实现了对象、关系、过程与观测的一体化建模,创立了面向实时异构海量地理信息的融合处理技术,构建了高性能实时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和计算引擎,自主研发了涵盖从数据到系统、从部署到运营的实时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实时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产业化,有力支撑了新型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的建设与运行。 龙新平教授团队的项目创新了射流泵复杂空化流动理论,揭示了射流泵空化初生到溃灭的全周期流动演化机制,构建了耦合空化效应的射流泵设计方法,突破了射流泵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射流泵多样化应用体系,成果在航空航天、海洋船舶、水利水电、石油化工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现了核心装备的静音低噪和轻量化,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另外,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何德彪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数字签名的多功能融合原理与设计方法”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水利水电学院郭志伟副教授和钱忠东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高性能喷水推进泵装置关键技术及应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洋博士参与完成的项目“寒地城市绿色景观结构高精度多尺度监测与格局优化技术”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