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速讯:立大志 明大德 成大才 担大任——强基计划助力考生实现家国梦想

  • 来源: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
  • 时间:2023-04-11 21:12:36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0年,教育部在36所“双一流”高校开展强基计划试点工作。2022年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新增了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总数增加到39所,原“985工程”高校全部进入强基计划名单。  强基计划着力选拔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着重考查学生的理想信念、兴趣、特长、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质等。下面从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的专业特点、录取模式、培养模式、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强基计划作简要介绍。  专业特点:根据新形势要求适时调整  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并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2022年,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院校开启强基计划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范围也有所扩大。2020年和2021年,各大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共有184个和196个,其中A类学科(统计中进行了专业合并)不到50%。2022年新增高校招生专业都拿出了1—2个优势特色专业,原36所试点高校新增学科多为交叉学科,凸显了强基计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目标。例如,新增的3所高校湖南大学招生专业为化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专业为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动物科学(生物育种),东北大学招生专业为自动化专业。原试点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加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西北工业大学新增航空航天类,北京理工大学新增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厦门大学新增化学测量学与技术,南开大学新增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等。  “2022年新增的招生专业加入了几个新兴交叉学科,这是国家在战略层面的调整,一方面是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如航空航天、智能科技、国家安全等领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基础学科底子扎实。这种调整有利于人才的快速成长。  录取模式:不断完善与调整  强基计划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目前主要是两种模式:  一是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二是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校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两种录取模式决定了强基计划主要面向两类考生招生:一类是综合素质优秀、成绩优异的学生,一类是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学生。2022年,部分高校在第一类考生的入围方式上作出了调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三校在综合评价基础上确定入围名单,高考出分前完成校测,如果校测通过,高考分数达到要求则被录取,整个录取流程与综合评价招生基本一致。此外,部分院校对基础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对数学单科成绩加权赋分,厦门大学要求报考数学类专业学生数学单科成绩达到125分及以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重点科目的高考成绩加权赋分。  与此同时,高校也提高了校测的门槛,高校招生自主权有所扩大。部分高校规定校测不合格将无法进入录取环节,而采用千分制模式的高校也有所增加,如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相较于百分制,千分制模式有效地增加了成绩区分度,平衡了高考成绩与校测成绩的功能。  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人性化、多元化  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选拔与培养一体化是强基计划的核心与亮点。2022年试点高校突出了培养环节的优势与特色。从公布的招生简章来看,试点高校面向强基计划学生制订了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小班制、导师制、多元教学、个性化课程、国际交流等搭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平台,试图构建专通结合、理工衔接、文理渗透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课程衔接、培养阶段衔接实现一体化培养,保证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连贯性;以科教协同、学科竞赛打造创新育人环境;在培养环节强化质量保证、科学分流和综合考察,增加就业指导,加强人才成长检测和反馈,形成了集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线。  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对强基计划学生单独编班,实施全程导师制,要求博导做导师,部分学院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国外导师;有的学院配备双导师,一名学业导师、一名生活导师。在出国方面,设置专项奖学金;学业专项奖学金更是所有强基班学生全覆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这个A+学科,注重本博贯通、强化校企协同,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可参与国家重点型号研发。在培养方面,中国航发集团提供国家重点型号支撑团队、联合创新中心、联合设计团队;选聘104名企业导师,协同培养人才。  湖南大学对强基计划学生,将全程采用导师制、小班化,聘用高层次人才担任生活导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任课教师,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在专业培养环节,打破学科壁垒,融入多学科交叉前沿新兴内容,“博”“厚”共筑、“博”“专”兼顾,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所有国家级培养平台都会对强基计划的学生开放。  发展前景:多样化的人才去路  在报考时,一些考生和家长对强基计划存在误解,认为该计划下都是冷门专业,毕业后要长期坐冷板凳。那么,基础学科真的冷门吗?就业前景的确不乐观吗?  其实,冷与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考生对专业认知了解等情况而变化。对于考生来说,要了解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强基计划招生培养定位,充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未来职业规划等作出判断和选择。若将来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尽情遨游,何冷之有?冷又何妨!  小班化、个性化、精英化、国际化、名导师、项目制、本硕博连读、专项经费支持……从各高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强基班普遍享受到更优的师资配比、更多的科研实践经费、更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基础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才,既需要学术型的专家学者研究员,也需要懂基础学科能做好顶层设计的管理层。所以,从广义上看,强基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能承担基础学科研究的任务,也能在一些非研究岗位为基础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

古茗跨界推出咖啡产品
要闻 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