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内外22所高校校长共话“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 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
  • 时间:2023-04-04 09:54:24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1日,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高端论坛“校长分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内外22所船海领域高校校长及代表参加会议,讨论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海洋装备技术可持续发展,让科技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姚郁,党委常委、副校长殷敬伟分别主持两场校长论坛。  哈尔滨工程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连海事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16所涉船海领域高校校长与代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巴基斯坦巴赫利亚大学、巴基斯坦康萨斯伊斯兰堡大学、泰国农业大学等国外6所涉船海领域高校校长与代表,作论坛主题报告。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伸和实用,也是对传统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超越和发展,更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姚郁在主持论坛时表示,如何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服务海洋领域的政产学研商各方紧扣建设愿景与任务,深化服务支撑全球海洋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以及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海洋领域的文化圈、科技圈、朋友圈。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绿色智能船舶已成为我国未来船海工程领域发展的重要支点。姚郁表示,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创新技术为引领,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加大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国家的绿色、低碳和智能化革命,推动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科研问题的研究,支撑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殷敬伟在主持论坛时指出,希望通过深入的交流讨论,船海领域高校共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蓝色发展空间,共同探讨应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加强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交融互鉴,为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  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科技创新,它可为海洋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在厦门大学副校长周大旺看来,要解决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需牢牢抓住科技对产业的赋能效应,充分重视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耦合互促机制,设计并打造可引领、赋能、服务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链。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表示,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数字化、新材料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动船海行业转型,各高校需要建设“大海洋”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在落实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高效赋能海洋经济内涵式发展。  海洋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认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既是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度把握世界科技变革规律的必由之路。海洋领域各高校需积极主动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网络,在实施重大战略、共享重大设施、牵头重大计划中推动国际合作,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做好加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主动实践者。  海洋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吴超仲表示,共建海洋生态是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要务,高校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聚焦深海领域,发挥船海工程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拥有的独特优势,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在全球海洋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海洋共同体贡献科技力量。  论坛期间,与会人员对2023年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高端论坛倡议《我们的家园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行动》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探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责任与行动。大家一致认为,政府间组织、国际和地区组织、行业组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海洋治理观,深化海洋科技、海洋装备、海洋人才和海洋经济领域合作,塑造基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海洋文化,携手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

精彩推送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