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动态丨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教授:与时俱进 惟精惟一——潘懋元先生纪念之二

  • 来源:华禹教育网
  • 时间:2022-12-21 11:53:20


(资料图)

我早早就听过先生的大名。与先生首次相见是在2001年,先生考察西安欧亚学院,并为教职工做了一场报告,题目是《21世纪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那时候先生81岁高龄,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我对这个报告的具体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了,对于一个为生存而殚精竭虑的创业者而言,当时的注意力不在于此,也达不到理解先生思想的高度。先生还为欧亚学院题词“民办新锐,古都传奇”,这让我和团队感到荣耀和激励。至今,还个题词还陈列在欧亚校史馆显著位置。  我当时向他汇报了学校的未来办学规模问题,几年后我去厦大教研院拜访他时,他再次问我办学规模多大,还能准确说出我当时告诉他的数字,并提醒我,欧亚学院现在的规模已经超出了当初的规划,希望我适度控制办学规模,要及时转向内涵发展,关注质量提升。这次谈话对我颇有触动,也引发了我关于民办学校办学规模的思考与研究。2008年前后,我就撰文分析我国人口变化趋势,提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拐点显现[1],我还在多个场合呼吁民办院校注意控制办学规模,及时减少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考试类别的新生数量,其起因就是潘先生当年的告诫。  对于高等学校规模问题,先生的观点与态度是一以贯之的。他在“关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对话”一文中说:“在我看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主要是要改变学校一味依赖扩大规模、依赖办学升格、依赖外延式发展模式的现象。其他学校包括地方高校也要有‘双一流’建设的心态,以此作为动力,真正立足当前、办出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建设自己的‘一流’[2]。  2014年,我进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教育博士,投入邬大光教授门下,正式成为潘先生门生的门生。第一门课就是先生教授的《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这门课共14次,前后共计三周时间。作为五十多岁的“年轻人”,我光是上课,一天坐下来,都感觉吃力。但先生思维敏捷,授课严谨,举重若轻,期间无疲倦之意。我也有幸参与先生家的学术沙龙,虽然次数不多,但印象深刻,获益匪浅。当时我就思考和疑惑,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坚持为学生上课,坚持理论研究,并乐此不疲。2015年5月,先生与别敦荣教授率领厦门大学博士调研团再赴欧亚学院考察,当时恰逢美国杜肯大学原教育学院院长博隆(WilliamP.Barone)教授也正在欧亚学院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我们就借机举办了一场“中美高等教育对话”。先生认真倾听了博隆教授的报告和我的汇报之后,开篇就说,“今天不是什么中美高等教育的对话,我是来学习的,学习和了解欧亚学院的办学经验,学习博隆教授在欧亚学院开展教师发展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他的这席话完全出乎我和现场听众的预料,话音未落,就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论坛嘉宾和师生当场领略了著名学者的谦逊,终身学习者的风范。  他接着说:“欧亚学院聘请杜肯大学博隆教授团队,连续5年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发展培训,将美国大学在该领域的理论与经验原汁原味地,大面积地推广到我国民办大学的课堂,这件事情显示了你们的远见和决心,这件事情做得好!”  先生说:“MOOC从2013年进入中国、2014年引发热潮后,上海交大、厦门大学等成为第一批在国内开发MOOC的高校,但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非常大。而且直到今天为止,仍局限于985、211等国内高校。MOOC可以传授某种知识,如何提供实习实训活动,目前还远远没能做到。”  “那么谁能?我看欧亚学院可以,因为这是一所有独立发展精神、充满着前进信心的学校。戚世梁教授的《国际贸易》课程就不错,他在博隆教授的指导下把课程划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上传授理论知识,线下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民办高校尝试MOOC的开发,一定要是应用型的,还要想好‘烧多少钱’,因为有的课程内容虽然只有5分钟,背后却需要一个团队付出50乃至500分钟的努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习为中心。”他也提请我们注意,教师发展目标多元,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中美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同,这都是我国高校开展教师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  博隆教授会后几次向我表示,潘教授的演讲令他印象深刻,对于他在欧亚学院开展教师发展工作很有帮助。我听别敦荣教授介绍,潘先生本人对那一次的参观访问和会议印象也非常深,事后经常在课堂上、学术沙龙中讲述他的感受,也多次提出厦大教育研究院要重视大学教学学术的研究与推广。  最后一次见先生是在2020年,我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后,去他家里拜访和汇报。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已经博士毕业了,五十多岁开始读博士并顺利毕业真的不容易,但是,博士毕业不是你学术研究的终点,而是起点。”先生回忆起自己的学术生涯十分感慨,出于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这些年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宏观教育体系和教育政策层面,对学校内部组织建设和教学学术等中观和微观领域关注不足。先生对我说:“这恰恰是你的优势,你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也经历了博士的学术训练,拥有难得的办学平台。将来,你有很大的机会在应用型大学转型、创新教育和教学学术等方面取得工作成效和研究进展。”从师20年来,我和先生直接交往并不多,对他的教育思想领会也不系统全面。2020年我读了邬大光教授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潘懋元老师的‘时中’人生”,我才知道“时中”是指“与时俱进”和“中庸之道”[3],“时中”就是先生一生的精神写照。他在高等教育研究、高校办学规模、大学教师发展、MOOC教学、学术规划等几个方面对我的教诲和引导,其背后就是“时中”精神——与时俱进,中庸之道。我收获的思想精髓正在于此: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作者:胡建波)  参考文献  [1]胡建波.教育的偏见[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5.  [2]潘懋元,贺祖斌.关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2):34-38.  [3]邬大光.潘懋元的“时中”人生[EB/OL].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0-07/27/34030623.html.2020-07-27

关键词: 欧亚学院 高等教育 与时俱进

精彩推送

黄光裕要卖车了
要闻 2022/12/21
零售人为何怀念2017年?
要闻 2022/12/20
专卖纸盒子,年入800亿
要闻 2022/12/19

资讯播报

卫龙败了资本的胃口
要闻 2022/12/19
李佳琦正在复制李佳琦
要闻 2022/12/17